百度沈抖发布新一代云战略:云智一体,深入产业
许多人说,弗里德曼的上述观点,是套套逻辑,是同义反复。
二是要摈弃旧常态下对银行监管的理念,尤其是新常态下不要把对银行业务的理解局限在存贷领域。基于以上分析,在经济金融的新、旧常态交替过程中,银行的经营将面临两大困难:一是不良资产的持续暴露,风险防控的压力不断上升。
对银行服务收费等问题的处理应更加妥善 新常态下,随着银行的经营转型向深入推进,银行的收入必将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而收费也将成为一个重要的来源。今后,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市场化改革的推进,这种局面将获得改变。由此,一是要以加强功能监管、营造公平环境为导向,按照各类金融产品、金融业务的本质属性和功能,对从事同一类金融业务的各类机构采取统一的监管规则。从经济的新常态到金融的新常态 总体而言,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环境呈现为经济增长的换挡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三期叠加。银行必须从信用中介向信息中介、资本中介转变,加强客户细分与行业研究,一户一策,提供包括债权融资、股权融资、代客交易、托管、做市服务等在内的一揽子、全流程、订制化、高附加值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财富管理、私人银行及其带动的资产管理业务的客户类型比较广泛,既包括个人,也包括机构。具体而言,一方面,不论哪个产品部门,若要为客户提供产品或服务,都必须由客户经理牵头联系和陪同,保持全行一个脸孔面对客户,做到客户关系管理的统一性,避免多头管理。金融改革仍将成为引领整体改革的急先锋,利率市场化改革目前已经逐步进入中段,但如何给予金融机构更大的定价自由度,其核心仍然在于对于信用风险的定价。
2013年全国独立核算的国有法人企业15.5万户,同比增长5.8%。其中,中央企业5.2万户,同比增长7.2%。在这次被认为是中国领导人首次系统性阐述新常态的讲话中,习近平表示中国经济目前的各项主要指标都处于合理区间。按照数据显示,国有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量为6.7亿元,而民营企业的平均资产总量大约为1800万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在体量上的巨大差距。
首先值得思考的是,中国为2015年将确定怎样的广义货币M2增速,如果中国将明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CPI通胀控制目标保持在3.5%,那么明年的M2增速则可能下调至12%左右,低于2014年一个百分点。从货币政策来看,总体宽松以及定向发力的思路已经形成,但在政策的选择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的不确定性。
习近平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从这个角度来说,货币政策宽松最大的可能性仍然是定向宽松。中国央行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从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变化趋势看,1978-1992年期间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起伏较大,1994-2000年间则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直至2001年起开始稳步上升,2008年后快速回落。尽管本轮经济下行的最大驱动力来自于房地产市场的疲软,但笔者认为中国官方在来年将通过多种政策尽力保持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发展。
反而中央政府采取了更加具有灵活度的方式,承认债务的同时也要求将相关支出纳入预算,这样的一种方式事实上有利于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可能带来的风险。在传统商业银行领域之外,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和债券市场、离岸市场包括自贸区等市场,其作用也将被强调来引导大型企业减少对商业银行体系的依赖,从而鼓励商业银行更多服务于中小企业,来达到降低融资成本的政策目的。从目前的状况来看,去杠杆带来了通胀下行,也降低了传统投资领域对于资金的需求,这带来了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充裕,目前来看,国债收益率已经下降至数年以来的最低点,但与此同时,实体经济面临的融资成本却仍然徘徊在高位。对于未来的经济发展来说,去通胀化将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也为改革留出了更大的空间。
同时债券和股票市场的发展则意味着中国将鼓励资信更好的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这样一来商业银行将更有意愿服务于中小企业。央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表明,商业银行对企业的加权平均融资成本仍然在7%左右的位置上,这样的一个水平与今年年初相比仅有大约20个基点的下滑,货币政策执行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结构性障碍。
2013年全国国企净利润1.9万亿元,与此对应,中国国企的资产收益率只有1.8%,这甚至远远低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在农村领域,改革仍将围绕土地展开,但改革并不会触及目前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而是在于为土地和宅基地确权,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同时为土地流转创造基础,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
与此同时,尽管经济增速放缓,但对于中国来说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这包括: ——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从经济和金融指标来看,中国经济出现明显的效率下降问题,这主要体现在M2增速保持高位运行状况下,整体经济增速和活力出现下滑。按照银监会的相关要求,房地产类相关贷款不得超过贷款余额的20%,即使按此计算,房地产相关贷款也将超过15万亿元,更不用谈与房地产存在千丝万缕联系的存量已达数十万亿的信托行业。而国有企业改革将是2015年值得关注的重头戏,这其中核心的问题在于政府将逐步从一些非战略性行业和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中退出,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整体活力。整体来看,货币政策可调整的空间仍然是有限的,央行在过去几个季度不断推出所谓的创新性政策工具,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政策上受到了更多的掣肘。这其中的关键因素是政策上,官方希望经济稳步转型,因此,如果在传统模式中具有支柱地位的房地产市场一旦崩塌,带来的将是经济硬着陆,更不用谈转型。
中国在过去数年中保持了较低的通胀水平,处于一个去通胀化过程,CPI已经回落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同时PPI也出现了将近三年的持续负增长。第三,考虑到中国的去通胀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内过剩产能突出等问题造成,中国也需要依赖海外市场来消化这部分产能,从而解决国内市场的过度竞争问题。
中国在过去数年保持了较低的通胀水平,CPI已经回落至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点,同时PPI也出现了将近三年的持续负增长,这样的一个过程在笔者看来是一个所谓的去通胀化过程。同时财政政策也将保持积极,由于通胀压力较小,财政政策受到的掣肘较少,这也有利于财政计划的执行更加着眼于长期经济发展。
同时中国政府也开始布局未来经济发展,能容忍更低但更加具有可持续性的经济增长速度,各项改革将成为2015年的重头戏。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
在各个行业中,以钢铁、水泥和玻璃为代表的重工业以及建筑设备生产企业,受到房地产市场放缓的影响最大。由于房地产投资占到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25%,房地产市场的疲弱显著拖累了中国经济增长。推动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就在于将定价权交给市场,在更加透明的价格体系下,政府部门的话语权将显著减少,这也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化导向的战略转型。国有企业改革将是2015年值得关注的重头戏,这其中核心的问题在于政府将逐步从一些非战略性行业和竞争相对充分的行业中退出,从而推动国有企业的整体活力。
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对于中国经济来说,一直是一个一直想推却始终未能完成的重要改革,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的核心在于,增强整体经济效率以及降低经济面临的看不见的成本——正是因为价格不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不透明,导致了大量的寻租行为,反而加强了整体经济的摩擦成本。因此,如何为货币增速定下目标将考验决策层的智慧。
比如说央行曾经在2012年降息两次,但整体来看市场利率在此后反而出现了上行,这表明在没有量的状况下,推动价的变动央行没有十足的把握。此外,影子银行系统的去杠杆化对房地产市场和大宗商品相关行业造成较大打击。
地方国有企业10.4万户,同比增长5.1%。目前中国经济去杠杆渐渐进入尾声,为经济转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从这些方面来看,中国经济在2014年的放缓很大程度上是政策引导的结果,这其中涉及中国政府对于经济发展模式的考量以及检讨。中央政府已经明确户籍制度改革的几个原则,但其中的关键举措仍然在于如何保障城市新居民的各项公共保障。在国企改革之外,2015年另一项关键的改革举措将在户籍领域展开,这也是关系到推进城镇化改革的重要举措。
更重要的是,新增城镇就业人口持续增加,在今年前9个月就已达到全年1,000万新增就业人口的目标,这也将给政府更大的政策空间,在第12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2015年)推进经济结构的再平衡。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货币增量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大框架下,以及贷款利率完全取消管制状况下,通过降息能否真正引导融资成本下行也将存在着疑问。
此外,地方政府的现有债务也需要一定规模的土地出让收入来偿还。这主要是由于房地产市场放缓所引起,2014年前三个季度中国房地产投资下跌了12.5%,显著低于2013年19.8%的增长。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金融机构普遍存在着对于国企信用风险定价过低,但对于民营企业信用风险定价过高的问题。中国的PPI也连续32个月保持负增长,进一步显示中国的内需,尤其是与投资相关的需求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迹象。